教育部发布2023年高考预警信息 提醒广大考生 诚信高考 谨防受骗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备受社会关注。2023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正在积极调整状态、从容有序备考,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一、组织高考作弊,逃不过法网恢恢

【案例】2020年高考前,考生朱某某伙同温某(另案处理)商议在考试中组织作弊,由朱某某提供试题,温某负责寻找“枪手”,共同出资付“枪手”做试题费用。考试期间,朱某某将手机带入考场,拍摄考试卷子传给“枪手”,“枪手”作答后发答案给考生抄袭。参与者和组织者都被迅速抓获。考生朱某某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都属于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对在高考、研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醒】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不要一时糊涂,抱憾终生。

二、“李鬼”终难变“李逵”,以身试法不可行

【案例】某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学专业统考中,两名舞弊人员找了一名大学生,为一名考生进行替考,被警方抓获。两名组织考试作弊者分别被判有期徒刑3年8个月和3年2个月;替考大学生犯代替考试罪被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1年。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

【提醒】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手段逐步被用于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严防替考等舞弊行为。考试虽可贵、诚信价更高,不要相信不法分子的蛊惑,以免上当受骗,更不要心存侥幸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以身试法终将“自食恶果”。

教育部发布2023年高考预警信息 提醒广大考生  诚信高考 谨防受骗

三、避开安检带手机,考试作弊毁前程

【案例】2022年高考期间,某考生避开入场安检,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开考后拍摄试卷发至QQ群寻求解答未果。依据相关规定,违规考生被严肃处理。

【法规】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醒】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高考手机作弊专项治理,让手机“带不进”“用不了”“传不出”。高考期间,全国各地莘莘学子们将在标准化考场、全程视频监控下为梦想拼搏,在考试结束后,考场视频录像也会进行集中回放审看,确定每一名考生有无违规违纪行为。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各项要求,服从考务人员管理,拒绝携带手机等违规违禁物品,遵守考试纪律。输了一场考试不重要,输了自己的人生才真是得不偿失。

四、虚假宣传不可信,没有“馅饼”有“陷阱”

考试命题专家授课、强化包过、某某同学被录取到某名校……这样的宣传文案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从公开的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广告违法行为典型案例看,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虚假宣传多样化、普遍化和价格欺诈行为问题。虚构教育师资的能力和水平、对教育培训效果进行过分的夸大和宣传、以学生和受益者的名义来进行虚假宣传已成为培训机构实施欺诈惯用的把戏。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二)明示或者暗示有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教育、培训;(三)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各类培训机构根本不可能保证考生“包过”,也不可能提供“真题”,更不能花钱买文凭。考生切勿听信虚假宣传,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贻误宝贵的复习时间。

蜻蜓志愿2023年在线高考志愿填报1V1服务

👉点击此处,预约报名 👉点击此处,预约报名 👉点击此处,预约报名 👉点击此处,预约报名 👉点击此处,预约报名 👉点击此处,预约报名 👉点击此处,预约报名 👉点击此处,预约报名

五、“占坑帖”当噱头博眼球,涉考“恶作剧”不可碰

【案例】2022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网民发布部分试卷图片,被疑泄露试题。经公安机关侦查,查明系恶意编辑“占坑帖”。其考前在有关平台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试卷内容替换原有内容,帖子时间仍显示为开考前,造成疑似考前泄题的假象。另有个别考生在网上发帖自称“考前押中试题”,同样属于考后恶意编辑的“占坑帖”。

【提醒】律师和专家提醒,如果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了考试纪律之外,还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如果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占坑帖”的方式,虚构考前能获得试题或者“押中真题”的信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则涉嫌构成诈骗罪。考生切勿为了娱乐他人,最后“愚了”自己。

文章来源于:阳光高考

2023年高考志愿规划师课程培训咨询,联系18698665314(微信同号)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热点话题

距离2023年高考还剩6天,拒绝焦虑!

2023-6-1 16:37:01

热点话题

高考来临如何调整身心状态?

2023-6-6 14:00:09

8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1. 作为一位专业的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对于你作为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和实际情况不够客观,需要更多评估和定位方向,我可以提供以下总结和建议: 1. 综合评估成绩:首先,要对自己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估。不仅仅看分数,还要考虑科目之间的差异和自己在各个科目上的相对水平。将成绩与学校的招生标准进行比较,了解自己的竞争力。 2. 对比同学和排名情况:与同学们进行比较,并了解自己在班级或学校的排名情况。这有助于确定你的相对位置,了解你在同龄人中的竞争力。 3. 寻求专业建议:咨询专业的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或教育咨询师,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提供针对个人情况的定位和建议。他们会综合考虑你的兴趣、能力、成绩和未来发展方向,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4. 考虑志愿填报策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标,制定合理的志愿填报策略。考虑报考的学校类型、专业选择和录取难易程度等因素,平衡风险与机会,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5. 多角度评估能力和兴趣:除了成绩,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在能力。高考志愿填报并不仅仅是追求高分,还要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和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和个人成长。 总之,作为一位专业的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我建议你综合考虑自己的成绩、排名、兴趣和目标,并寻求专业的指导。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合理的规划,你将能够更好地定位自己的方向,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祝你高考顺利!

  2. 作为一位资深的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我建议你采取以下措施来评估自己的成绩和定位方向: 1. 客观地分析成绩:仔细查看你过去的考试成绩单,评估自己在各个科目的表现。注意寻找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科目,并理解分数的含义和排名情况。 2. 与老师和辅导员交流:与你的老师和辅导员进行深入交流,他们对你的学术表现和潜力应该有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可以提供有关你的学术能力和发展方向的宝贵意见。 3. 进行模拟考试:参加一些模拟考试或真实考试的练习,以评估自己在真实考试环境下的表现。这将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时间管理、应试技巧和各个科目上的能力。 4. 寻求专业的评估:咨询专业的高考规划师或教育咨询师,他们可以通过对你的学业情况和兴趣爱好的综合评估,为你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建议和志愿填报指导。 5. 自我反思和目标定位:对自己进行深入反思,思考自己的兴趣、优势和目标。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和志向,从而更好地定位自己在高考后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措施,你将能够更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成绩和实际情况,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方向,为高考志愿填报做好准备。记得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潜力,为未来的发展努力奋斗!

  3. 1. 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以保证考试招生秩序的正常进行。 2. 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和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都属于违法行为。相关法律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3. 以身试法是行不通的,因为法律明确规定了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和代替他人参加考试都是违法行为。根据法规,这些行为会受到刑事处罚,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4. 在高考中携带手机和违规使用通讯设备会导致考试作弊,其后果是考生的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将被认定为无效。相关法规包括《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5. 考生和家长需要警惕考试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因为这些机构可能虚构教育师资能力、夸大教育培训效果,并以学生和受益者的名义进行虚假宣传。相关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6. 发布关于高考试题的虚假信息是违法行为,因为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这类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如果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考前获得试题或押中真题的信息,骗取财物,涉嫌构成犯罪。 7. 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防范高考作弊和欺诈行为的发生,是为了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性,保证每位考生的努力和成绩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同时维护整个考试招生秩序的正常进行。这样可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4. 1. 2023年高考临近,为了保证考试招生秩序,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做到什么? 2. 什么行为会被认定为组织考试作弊?相应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3. 为什么以身试法是行不通的?有什么相关的法规规定? 4. 在高考中携带手机和违规使用通讯设备会有什么后果?有哪些法规加以约束? 5. 为什么要警惕考试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相应的法规是什么? 6. 为什么发布关于高考试题的虚假信息是违法行为?这类行为可能构成哪种犯罪? 7. 总结提问:教育部为何要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防范高考作弊和欺诈行为的发生?

  5. 1. 高考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和惩罚通常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来确定的。在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和提供试题、答案等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在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情况,将被认定为”情节严重”,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近年来的高考作弊案例中,涉及到组织作弊、替考等违法行为。例如,有考生与他人商议组织作弊,其中一人提供试题,另一人寻找替考者,然后使用手机传递答案。这些参与者和组织者往往会被迅速抓获,根据法律被判处刑罚和罚金。 3. 替考行为受到严厉打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都属于违法行为。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手段被用于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严防替考等舞弊行为。替考者和组织者如果被抓获,都会面临法律的追责,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 4. 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和使用通讯设备作弊都违反了高考的考试纪律。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或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将被认定为无效。同时,会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应处理,包括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处罚,并可能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或构成犯罪。 5. 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问题较为普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的保证性承诺,也不能利用相关考试机构或人员的名义进行

  6. 1. 作弊行为在高考中的法律后果和惩罚是怎样的? 2. 最近几年高考作弊案例有哪些?涉及到的违法行为是什么? 3. 高考中的替考行为如何被严厉打击?替考者和组织者会面临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4. 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和使用通讯设备作弊的法律规定是什么?违规考生会面临怎样的处理? 5. 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在招生中存在哪些问题?相关的法规有哪些? 6. 在高考中发布虚假信息和编辑”占坑帖”的后果是什么?这些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 7. 如何提高考生和家长的法律意识,防止被不法分子欺骗和诱导参与违法行为?

  7. 1. 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升学和未来发展,是考生切身利益的重要考试,也备受社会关注。 2. 教育部和有关部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提高警惕,谨防考试作弊,是因为一些不法分子受经济利益驱使,会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焦虑情绪,并且还可能实施诈骗、诱导考生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3. 以组织高考作弊为例,案例中的考生朱某某和温某商议在考试中组织作弊,朱某某提供试题,温某寻找”枪手”,他们被迅速抓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属于违法行为,根据相关解释,情节严重者将被处以有期徒刑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并处罚金。 4. 以代替考试为例,案例中的两名舞弊人员找了一名大学生替考,也被警方抓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代替他人参加考试属于违法行为。 5. 以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为例,案例中的考生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并被严肃处理。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属于考试作弊,成绩将被认定为无效。 6. 培训机构存在虚假宣传和违法行为,如虚构教师能力、过分夸大培训效果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保证性承诺、虚假推荐等内容。 7. 关于恶意编辑的”占坑帖”,案例中的网民发布试卷图片,经警方调查发现是恶意编辑的行为。律师和专家提醒,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不仅违反考试纪律,还涉嫌违法,情节严重者会构成犯罪。 8. 作为考生,应该遵守考试纪律,增强法律

  8. 1. 为什么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 2. 为什么教育部和有关部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提高警惕,谨防考试作弊? 3. 举例说明组织高考作弊的案例及相关法规和处罚。 4. 举例说明代替考试的案例及相关法规和处罚。 5. 举例说明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的案例及相关法规和处罚。 6. 培训机构存在哪些虚假宣传和违法行为?相关法规是什么? 7. 举例说明恶意编辑的”占坑帖”案例及相关提醒。 8. 作为考生应该如何应对高考,避免违规行为和受骗? 9. 教育部和公安机关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维护考试的公平性和安全性? 10. 高考的重要性和影响有哪些?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